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本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电子期刊
联系我们
最新刊期
2022
年
第
32
卷
4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名家论坛
劳动内生动力与共创美好生活
封面论文
何云峰,李晓霞
2022, 32(4): 5-13.
摘要:劳动内生动力关乎美好生活的实现,在美好生活的语境下,一定要做到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劳动内生动力和保护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并重,使每个人都能充满劳动内生动力,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同时,还要促进每个人有机会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只有共同发展,才有可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现实中,往往会出现有劳动能力却缺乏劳动积极性或不愿意提升劳动能力的现象。这表明,劳动内生动力不足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不足,另一种是自我发展的动力不足。这两种动力不足都会影响美好生活的有效推进。其形成原因很复杂,既有享乐主义等不正确劳动观念的影响,也有其他很多因素。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选择是大力提高劳动的美好性和可享受性,保护劳动者的诚实劳动积极性,提升每个人自我发展劳动能力的愿望,从而提高劳动者齐心共创美好生活的劳动内生动力。这需要从许多方面同时着手,既要在全社会层面彻底贯彻“因劳称义”的普适法则,提高劳动的属人性,也要注重生产力的相对均衡发展以推进各行各业都能有相似的劳动舒适度和劳动解放程度,还要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以加大劳动道义的维护力度,管理好劳动收入的普遍纳税,全面实现劳动平等以推进阶层流动,普遍改善劳动条件,提升劳动自由自主程度,加强劳动价值的普遍保护,让每个劳动者充满劳动热情,保持个人和全社会劳动价值创造力的可持续。
关键词:美好生活;劳动内生动力;劳动可持续性
282
|
83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89419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8
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
《中国近代女性文学大系》研究笔谈
封面论文
黄霖,杜泽逊,袁进,左鹏军
2022, 32(4): 14-19.
1119
|
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89419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8
傅抱石与现代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观之转变
刘东涛
2022, 32(4): 20-26.
摘要:中国山水画中所蕴含的空间意识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所秉承的时空观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在艺术领域中的直观体现。山水画把作为造化的自然和具有创造性的心灵结合在一起,通过水墨的方式构造一种虚境,而且使得空间节奏化、音乐化了。山水画为达到这种表现而使用的方法是“以大观小”“三远法”和空间的诗化。但是近代以来,传统山水画的价值及空间技法受到了挑战。傅抱石对于传统山水画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但他把写实主义作为山水画的基础,并且用近代的透视法和比例关系来解释传统技法,尚存在诸多商榷之处。
关键词:傅抱石;山水画转型;空间观;写实主义;透视法
24
|
35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89419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8
笔墨何以传“神”?——论六朝画论中以“神”为中心的艺术表达之内涵
周海天
2022, 32(4): 27-34.
摘要:“神”这一批评范畴的建立在六朝时期,并在后世发展成中国画论的核心概念,其哲学前提是“道”的展开。六朝画论中“神”这一范畴的艺术表达往往被解释为画家对外物的再现,此技法范畴的建立源自于一种特殊的内在意蕴与外在表现关系的艺术哲学。在六朝时期的画论中,“道”以笔墨为中介,经过通神成真的幻术表达,展示出其神妙的特质。传“神”的技艺是建立在以静态的笔墨符号之形表现“道”之无形,以不像表现“道”之大象上的。画家以心理运作而产生的神思,也是被“道”所中介化的结果。由此,笔墨符号因神思获得了“传神写真”和“气韵生动”的内在生命性,并转为蕴含着“道”的理想现实。
关键词:笔墨符号;再现;与道同机;通神成真;理想现实
213
|
19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89420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8
鲁迅研究
“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鲁迅的现代国家美术观念与中国新兴版画艺术的发展
封面论文
黄乔生
2022, 32(4): 35-45.
摘要:鲁迅的美术观念与中国新兴版画的发展进程紧密相关。他从国家文化建设和国民精神改造的层面对中国美术的革新及其与现代社会的调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20世纪20年代末,鲁迅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社会的转型和人民大众对反映社会斗争和时代发展的新型艺术的需求,从西方引进版画艺术,强调艺术的时代性和大众性,同时探索传统美术与外来艺术融合的可能性。鲁迅美术观念的形成伴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觉醒,并成为推动中国新兴版画发展的重要力量。鲁迅艺术观念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现代版画特别是抗战版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美术观的建构,对今天的艺术发展也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鲁迅;现代美术;版画;抗战木刻
214
|
33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89420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8
翻译的轮回:香港《译丛》的鲁迅《造人术》英语译介
葛文峰
2022, 32(4): 46-53.
摘要:《造人术》是鲁迅最早翻译的西方科幻小说之一。2012年,香港《译丛》将鲁迅《造人术》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先驱之作译介给西方读者。《译丛》英语译介的“译作之译作”《造人术》是深度翻译的结果:译文还原了鲁迅汉译文本的语体风格,更在“译者导言”、插图、鲁迅汉译按语等副文本的综合推介作用下,协助西方读者对英译鲁迅《造人术》进行全面认知。经历了美国英语小说原作的日译、汉译,《译丛》又将其回译成英文,完成了小说《一个非科学故事》(《造人术》)的“世界文学”翻译轮回。
关键词:鲁迅《造人术》;香港《译丛》;英语译介
64
|
29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89424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8
上帝颂·造人术·吸血鬼——美国小说
An Unscientific story
跨文化传播中的变异与重构
国蕊
2022, 32(4): 54-62.
摘要:An Unscientific story是美国女作家露易丝·斯特朗于1903年在著名杂志《大都会》上发表的短篇宗教小说,作品自此开启了非同寻常的东西方传播之旅。一方面是在近代东亚:小说发表同年,由日本翻译家原抱一庵以『造人術』的篇名进行了两度节译;稍后于1906年,再由鲁迅、包天笑先后自日文译本转译入晚清;近代东亚的译介映射了日本全盘西化与科幻流行的社会语境及文学风景,以及中国近代早期智识阶级对国民性与女性问题关注的伊始。20世纪尾声,该作收录到吸血鬼小说集《德古拉的后裔》当中,以与创作初衷相悖的崭新面目步入当下文学场域,并进而在欧美延展出“吸血鬼与爱情”主题译本与女性恐怖小说书写的两个维度,是当代消费文化施力于文学发展的缩影。An Unscientific story的东西跨文化之旅,非常典型地说明了文学作品如何在多种文化形态中确立自身的价值与属性。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近代翻译;《造人术》;鲁迅;吸血鬼
17
|
23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89423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8
历史研究
日本学界百余年来的德尼《清韩论》研究评述
封面论文
张礼恒,郭海燕
2022, 32(4): 63-77.
摘要:美国人德尼利用其担任朝鲜政府外交顾问之机,于19世纪80年代撰写了《清韩论》,首次从国际法的视角,诠释了中朝宗藩关系的特质,从法理上辨析、论证朝贡国与属国的不同,指陈朝鲜之于中国是属国而非藩属,强调属国自主,宣扬“清韩两国论”“清韩平等论”“朝鲜独立论”,揭批清朝中国干预朝鲜内政外交的无理性,肯定朝鲜追求独立自主的正当性。因其主张契合了当时日本侵朝政策的需要,故大受追捧,在日本出现了较为短暂的“德尼热”。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吞并韩国,德尼及《清韩论》研究在日本陷入低谷。直至21世纪初,德尼与《清韩论》再度成为日本学界的研究热点,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研究领域、史学观点等方面存在深化、商榷的余地。
关键词:德尼;《清韩论》;袁世凯;冈本隆司
446
|
14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89423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8
金末女真人南迁与金朝国运
郝素娟
2022, 32(4): 78-84.
摘要:贞祐二年(1214),经过激烈争论,金宣宗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随后,女真人南渡,这是继太宗、熙宗、海陵之后女真人第四次大规模南迁。南迁女真人集中分布在以南京为中心的河南各地及今天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女真人南迁是在蒙古攻金的形势下被迫进行的,此举虽然增强了河南等地的抗蒙力量,但破坏了北方抗蒙的军事部署,加重了河南等地的民户负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金朝的灭亡。
关键词:金朝;女真人;南迁;国运
212
|
25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89422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8
经济学研究
河长制与产业结构升级:“坐以待毙”还是“涅槃重生”?
孙芳城,丁瑞
2022, 32(4): 85-99.
摘要:产业结构升级是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河长制是加强水污染防治进而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制度创新。实施河长制给污染型企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迫使其进行生产结构调整,以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河长制的准自然实验,利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4—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SDID)实证检验河长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河长制引致的严格环境规制并没有使污染型产业“坐以待毙”,反而激发产业创新活力,调整生产结构“涅槃重生”,从而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且对发达地区及长江下游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果更加显著。同时,河长制不仅会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正向影响,而且能够促进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其政策效果对地理距离较近的地区具有更多正向溢出。另外,产业结构升级在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性,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会对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关键词:河长制;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双重差分模型;长江经济带
239
|
67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89432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8
迈向共同富裕进程中的第三次分配:价值、基础与进路
封面论文
雷晓康,陈泽鹏
2022, 32(4): 100-112.
摘要:第三次分配是迈向共同富裕进程中关键的理论和实践议程。第三次分配重要的现实价值在于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市场与政府调节“失灵”导致的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差距和精神需要的“不充分”满足。从目前的发展基础来看,“自愿利他”的公益人假设、日趋雄厚的经济实力、初步建成的制度体系和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为新时期推动第三次分配奠定了人性基础、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文化基础。为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新发展阶段健全完善第三次分配实现机制的实践进路包括激活多方参与活力、提升组织管理效率和重塑社会信用体系。
关键词:第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现实价值;发展基础;实践进路
77
|
147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89432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8
内外流动性冲击、金融周期差异与新兴经济体跨境资本流动波动性
原雪梅,高寒
2022, 32(4): 113-126.
摘要:后疫情时代,各国经济复苏态势分化,国内外货币政策周期错位加剧,使得金融体系脆弱的新兴经济体不得不面对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及其波动性急剧增大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构建内外部流动性指数,基于ARIMA模型测度2005年第一季度—2021年第三季度间主要新兴经济体跨境资本流入与流出波动率,采用MS-VAR模型对源于外部发达经济体及新兴经济体内部的流动性及其叠加冲击—金融周期差异—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的风险传导链条的实证分析发现:第一,内外金融周期差异可作为内外流动性冲击影响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率的中间渠道;第二,通过内外金融周期差异渠道对不同流向的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的作用效果具有显著性和非对称性;第三,在不同的流动性波动期,内外金融周期差异对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研究结果为新兴经济体在进行资本流动管理时兼顾内外部流动性的共同冲击,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控,规避资本流动波动性过大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新兴经济体;流动性冲击;金融周期差异;跨境资本流动波动性
81
|
67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89437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8
社会学研究
残障人教育机会不平等影响因素及测度——基于J省的实证分析
封面论文
高和荣,陈凤娟
2022, 32(4): 127-136.
摘要:识别和测度教育机会不平等是实现残障人教育公正的基本前提。从J省残疾人基础调查数据库抽取17165个样本,分教育阶段和出生时期进行回归,并计算残障人教育机会不平等的D指数。研究发现:城乡、性别、障碍类别和等级是影响教育机会获得的重要因素,居住在农村、障碍程度严重以及智力、多重和言语残障人所获得的教育机会相对较少,当然,各时期和各教育阶段的影响程度均有所差异。为此,要践行“残障人是人类大家庭平等成员”理念,努力缩小地区与城乡间残障人教育布局差异,创新残障人接受教育形式,增进教育机会平等,确保为残障人提供适合的而非同质的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的真正实现。
关键词:残障人教育;机会不平等;测度
221
|
48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89429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8
性别化策略:对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性别差异的解读
张静敏,陈业强
2022, 32(4): 137-143.
摘要:采用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和生命历程的研究视角,对两个典型社区进行对比,发现在城市中心居委会小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老年人以女性为主,而在村改居社区,则是以男性为主。同一性质、类型的社区活动在不同的社区出现不同的单一性别参与现象,同时,也发现总是较为固定的一群老年人积极参与。本研究将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目的及方式,与社区工作者之间的互动,置于社区空间中考察,描述了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中存在的具体性别差异,认为这种差异是社区、社区工作者、老年人三方主体运用性别化策略、实施行动生成的结果。性别化策略是老年人资源获取、社区目标达成、社区工作者影响力发挥过程中,三方主体有意识或无意识利用社会性别差异共构、共建、共行的阻力最小路径,这个阻力最小路径会固化社会性别差异,强化基于社会性别差异的资源、机会不平等。
关键词:老年人;社区参与;性别差异;性别化
218
|
61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89426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8
教育学研究
国外老年教育模式及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借鉴
封面论文
王剑波,白洁
2022, 32(4): 144-153.
摘要: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劳动力短缺、养老负担加重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通过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盘活老年人人力资源,是缓解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国外老年教育发展相对成熟且代表性较强的美国、德国、日本老年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模式及成因、管理体制进行梳理和剖析。在此基础上,从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两方面梳理我国老年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借鉴之策。希望能为完善中国老年教育提供学理支撑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老年教育模式;管理体制;人口老龄化
238
|
166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89432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8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的公益导向及法治保障
高志宏
2022, 32(4): 154-163.
摘要:我国民办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分类管理是突破民办教育发展瓶颈的关键,坚持何种价值导向则是民办教育分类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民办教育的公益性是由其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也是我国教育立法对民办教育的明确定位。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应坚持公益导向,对于营利性民办学校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进行同等保护、同等监管,但权利义务对等的基本法理决定了应当对二者采取差异化的扶持措施。我国民办教育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规范问题,存在严重的公益性弱化倾向。民办教育法治建设要以强化民办教育公益导向,优化民办教育分类登记制度,细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公共利益;民办教育促进法
221
|
52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89434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8
大学与城市协同发展的互动机制及其优化路径
于辉,毕宪顺
2022, 32(4): 164-172.
摘要:大学与城市协同发展,依赖集聚溢出机制、精准对接机制、互促共兴机制的推动。加强大学与城市互惠共生,需共谋大学学科发展规划,构建优质的学科—产业链,促进大学学科与城市产业契合贯通;共创人才引育留用环境,优化人才可持续发展生态,实现大学与城市人才共育共享;共建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措施,推动大学与城市发展双向赋能;共拓大学社会服务领域,创新社会服务工作形式,提升大学履职能力与城市协调发展。
关键词:大学;城市;协同发展
219
|
63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889434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7-28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