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5 25 4

      本刊约稿

    • 张学军
      2015, 25(4): 1-8.
      摘要:在对文学经典的认知中,思想深度是当前大学生最为看重的主导性标准,它不仅贯穿在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接收过程中,也影响着对文学大师和文学经典的评判。"次文学"在经典的普及、大众化和延长经典寿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次文学"包括影视改编,往往是各取所需,从原著中选择有利于自身特点的内容进行改编的,对原著有着或多或少的偏离或误读,因而它并不能取代文学经典的阅读。在如何看待文学经典被颠覆的问题上,多数大学生并不认同对文学经典的戏说和无厘头的改编,还是期望维护文学经典的纯洁性和独立价值的。  
      关键词:大学生;文学经典;次文学;戏说   
      2
      |
      241
      |
      4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252128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1-13

      出版文化研究

    • 陈静,姜彦臣
      2015, 25(4): 9-16.
      摘要:《妇女杂志》(1915—1931)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妇女刊物之一。对其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关注者来自欧洲、日本和中国台湾。在中国大陆学界,对《妇女杂志》的研究始于2002年,迄今,共发表相关论文77篇,2008年以后,研究热度明显升高。已有研究涉及到了十个学科,以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占比重最大。自2005年起,各级科学基金项目开始资助与《妇女杂志》相关的研究。从研究热点看,办刊宗旨、教育问题、职业问题、女性形象、婚恋观问题的研究关注度较高。近几年来,陋俗问题、服饰文化、女性身体、上海女性休闲空间、文学等领域亦开始进入研究视野,显示出《妇女杂志》的丰富性、复杂性及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妇女杂志》;女性;综述;期刊   
      2
      |
      793
      |
      9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252118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1-13
    • 刘丽霞,赵婉莉
      2015, 25(4): 17-20.
      摘要:张秀亚是台湾女性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她曾于1938年考入天主教辅仁大学,1939年至1942年担任该校校园刊物《辅仁文苑》编辑,这期间的张秀亚在创作和生活方面有较大转变。考入辅仁大学之前,她的作品多是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而在经过系统学习与民族命运巨大转变的背景之下,她的创作道路逐渐转向抒情散文化的描写,并且创作数量逐渐增多,在《辅仁文苑》上发表了十余篇作品。这期间还出版了两部宗教小说,成为当时备受关注的公教作家。同时,她还是一位尽职奉献的文学编辑。  
      关键词:《辅仁文苑》;张秀亚;文学创作;刊物编辑   
      2
      |
      76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252122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1-13

      文学研究

    • 代亮
      2015, 25(4): 21-28.
      摘要:清初河朔地区的庙堂诗人,政治立场相同,宗法程朱的学术倾向亦较为接近,文字交往频繁,并且互相称誉品题,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地域意识。他们论诗以颂美上政为旨归,大力扬扢雅颂之音,崇尚温柔敦厚,顺应了新朝文治的现实需要,也促进了"文治"的进一步繁荣。在清初唐宋诗之争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他们固守唐诗的典范地位,对宋诗不无指摘;既认肯明代七子的成就,又破除其狭隘的视野,扩大师法范围,进而倡扬以"性情"为根柢,力求自出机杼。河朔庙堂诗人群体在诗坛的号召力,并不亚于同时同地的遗民诗人,影响了清初诗学思想发展的趋向。  
      关键词:清初;河朔庙堂诗人群体;诗学思想   
      2
      |
      126
      |
      6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252130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1-13
    • 王秀梅
      2015, 25(4): 29-33.
      摘要:福克纳时间艺术包含了时间意识和时间在作品中的运用两个层面,其中前者是其本人在南方文化熏陶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时间观点或看法,后者则是其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有关南方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的文学艺术。拉康主体理论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反映了自我在与他者、社会和文化的交互中形成了主体,成为认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途径,恰好为解释福克纳时间艺术提供了一条可行、可信的有效理论视角。用拉康主体理论阐释福克纳时间艺术可以清楚地看出福克纳在作品中所倡导的不忘过去、立足现在,才能拥有未来的创作取向,集中体现了他对南方过去、当下和未来的关注,为读者欣赏其作品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时间艺术;拉康;主体理论   
      2
      |
      175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252132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1-13

      政治学研究

    • 王彩云,李文文
      2015, 25(4): 34-38.
      摘要:"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中国梦"以其自身的本质内容及其理论的彻底性、包容性、开放性特征,主动回应时代挑战,发挥着理论武装、社会整合、合法性供给和国家形象塑造等意识形态功能。  
      关键词:“中国梦”;意识形态;理论武装;合法性;社会整合   
      2
      |
      338
      |
      3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252107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1-13
    • 王力军,申琳
      2015, 25(4): 39-43.
      摘要:在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制度主义提出的"相互依赖"是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分析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范式。新自由制度主义把"相互依赖"界定为: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以付出代价的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非对称性"是相互依赖的基本特征,国际合作则是相互依赖的必然结果。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相互依赖"理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国际关系的新视角,是一种不同于现实主义的世界政治解释模式。当然,新自由制度主义并没有否定现实主义理论,而是认为两种理论可以相互补充。  
      关键词:新自由制度主义;“相互依赖”;“非对称”;国际合作   
      2
      |
      84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252119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1-13

      法学研究

    • 孔康妮
      2015, 25(4): 44-49.
      摘要:内幕交易行为是与资本市场发展紧密相伴的一个"顽疾",是影响资本市场"三公"原则,严重危害资本市场秩序及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行为。我国对内幕交易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行为的规制经历了从行政处罚到刑事处罚的发展过程,《证券法》对内幕交易行为的构成要件和法律责任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幕交易犯罪的行为特征和违法手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证券内幕交易案件的证券行政执法和司法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内幕交易的防治必须坚持法律先行、多措并举、系统治理的原则,以《证券法》修订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为我国资本市场构建起健康的法制氛围和市场环境。  
      关键词:证券内幕交易;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举证责任分配;民事责任   
      2
      |
      876
      |
      8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252117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1-13
    • 李蕊
      2015, 25(4): 50-53.
      摘要:目前,网络监督内涵不清已严重阻碍我国网络监督的发展。对当前的观点进行梳理分析,从网络监督的对象、主体、网络自身的媒介性出发,网络监督应界定为民众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通过网络发出投诉或举报信息,国家相关机关通过网络渠道介入、查证、处理、予以信息反馈,并对违纪、违法行为查处、纠正和追究责任的活动。进一步把握网络监督则应理顺网络监督关系和网络监督的分类。  
      关键词:网络监督;网络监督关系;网络监督分类   
      2
      |
      144
      |
      2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252105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1-13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

    • 张素玲
      2015, 25(4): 54-57.
      摘要:人本教师教育是对教育本真的必然回应,是教师职业特点对教师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人本教师教育应该从人的立场出发,关注教师的主体性发展、生命质量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关键词:人本;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2
      |
      96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252104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1-13
    • 王荣,佟月华,孙英红
      2015, 25(4): 58-64.
      摘要:以四、六、八年级(915岁)共211名青少年为被试,向他们提供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社会关系称呼,要求他们对这些人是否有可能成为朋友进行判断,从而了解青少年对朋友关系的认知特点。结果表明:(1)青少年认为和自己分别有着不同关系的两个人有可能形成另外一种关系——朋友关系。(2)双方的辈分(或等级)以及双方的生活环境都是影响青少年朋友可能性判断的重要因素:青少年认为同辈分或同等级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朋友,具有相同生活环境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朋友。(3)青少年的朋友可能性判断表现出明显年龄特点:八年级最倾向于认为某两人有可能成为朋友,八年级是朋友关系理解的重要发展期。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朋友关系;发展   
      4
      |
      324
      |
      1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25211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1-13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 李彩红,葛颜祥
      2015, 25(4): 65-72.
      摘要:流域水源地开展的生态保护和治理措施,在优化当地生态环境、涵养水源的同时,还给下游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受益区无须支付成本即可免费享用。从公平发展的角度看,下游需要就这部分效益对上游进行补偿,以弥补其生态保护成本,调动其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从这一视角对水源地外溢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可以为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一定程度上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内容。  
      关键词:水源地;生态保护;外溢生态效益;评估   
      2
      |
      284
      |
      9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252120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1-13
    • 韩丹,徐伟
      2015, 25(4): 73-78.
      摘要:信用评级机构最初是为私人公司提供有关投资质量的参考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角色的演变使得信用评级已经融入到了广泛的监管和投资过程。近期的次贷危机和持续的欧元危机使学者们和公众对信用评级业产生巨大兴趣。梳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概述和评价:它们是什么,它们的典型事实,它们为什么加剧危机的爆发,如何对它们进行改革,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信用评级机构(CRA);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NRSRO);金融危机;多德—弗兰克法案   
      2
      |
      163
      |
      1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252110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1-13

      社会学研究

    • 梅红
      2015, 25(4): 79-84.
      摘要:近年来,网络同人女群体有了新的发展动态。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访谈发现:同人女的年龄向未成年人发展的趋势明显;性描写是同人女阅读的一个兴趣点;网络文学的阅读以及线下活动是促使同人女向同性恋转化的一个因素。为此提出了加强网络净化、实行分级制阅读的策略。  
      关键词:同人女;网络文学;耽美文学;同性恋   
      2
      |
      700
      |
      1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252103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1-13
    • 韩晶,韩芳
      2015, 25(4): 85-90.
      摘要:以济南市儿童福利院为例,通过对济南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寄养家庭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寄养基地、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和半完全参与式的实地调查,研究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寄养家庭与孤残儿童遴选制度实施不规范、寄养家庭与孤残儿童配对缺乏科学性、家庭寄养关系的中断或变更、寄养家长康复技能培训不足、家庭寄养社会资源整合不足以及相关法规政策不完善等,并分别从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家庭寄养工作、建立寄养家长常规培训制度以及建立国家、儿童福利机构、寄养家庭、社会四方良性互动的孤残儿童社会救助体系三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社会工作者;社会救助体系   
      2
      |
      492
      |
      17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252125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1-13
    • 李衍柱
      2015, 25(4): 93.
      摘要:<正>艺术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走进大学的讲堂,这是20世纪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事情。中国特色艺术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宗白华先生安放下了第一块基石,他的艺术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和原创性。如何认识宗白华对中国特色艺术学建设的贡献,如何认识宗白华艺术学思想体系的内容,首先遇到的一  
        
      4
      |
      64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252115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1-1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