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
2019年第6期 王学典:中国话语形成之路:西方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和儒家思想的社会科学化
2019年第6期 曾繁仁:关于“生生美学”的几个问题
2019年第6期 张 弓:道一风同——试比较实践存在论美学与生态美学
2019年第6期 朱 璟:中西生态美学的研究分歧浅议
2019年第6期 王济远 宁秀丽:马克思“生产美学”视域下的当代美学重建
2019年第5期 陈其泰:晚清公羊学双轨演进及其哲理启示
2019年第5期 朱士光:初论中国历史地理学之民族特色
2019年第5期 张 峰:史语所学人考证学新境界与中国气派
2019年第4期 彭中礼:从“特殊性”到“去特殊性”——人工智能法律规制路径审视
2019年第4期 谢 慧:“智能+”模式下裁判形成的过程分析
2019年第4期 沈 寨:个案正义视角下司法人工智能的功能与限度
2019年第4期 刘顺峰: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史研究
2019年第2期 朱 剑:“三大核心”:拿什么来取而代之?——学术评价的困境
2019年第2期 张涛甫:在挑战中创新——历史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阶
2019年第2期 董 辉:认同与抗争:社会冲突性事件的媒介建构——以媒介关于“唐慧案”的报道为例
2019年第1期 刘 能:再论作为学术运动的社会学本土化
2019年第1期 黄晓星:社会学本土化的引入、构建与想象
2019年第1期 何雪松: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政治、文化与实践
2018年第6期 吕玉赞:“法律逻辑”的本土化探究
2018年第6期 戴津伟:实质法律解释的逻辑规制
2018年第6期 杨知文:法律逻辑的问题意识及实践面向
2018年第6期 宋保振:体系解释的中国运用
2018年第6期 蔡会明:理性证明过程的本土化
2018年第6期 山东社会科学院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新工业化信息发展战略研究
2018年第5期 徐赣丽:中国民俗学的本土化:缘由、问题与路向
2018年第5期 李小玲:白话现代主义对中国民间文学学科本土化的启示——兼及对日常生活概念的反思
2018年第4期 王钧林:儒学发展的五大趋势与三大愿景
2018年第4期 梁 枢:共同体视野中的“三”
2018年第4期 舒大刚:日本《古文孝经孔传》真伪再考察
2018年第3期 包心鉴:大国治理的政治智慧——新时代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功能新境界
2018年第3期 刘京希:政治生态学呼唤有机政治与有机共同体
2018年第3期 王彩云:以人民为中心:中国政治生态的独特性及其优化路径
2018年第2期 周志强:抽象性压抑与文化研究的中国问题
2018年第2期 王姮:作为理论与实践之间桥梁的文化研究——近三十年中国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2018年第2期 魏建宇:中国近三十年文化研究的批判意识与批判焦虑——以当下中国性别文化研究为例
2018年第1期 林毅夫:发展经济学的反思与重构
2018年第1期 黄少安:现阶段中国政府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定位
2018年第1期 孙国茂:金融资源配置、所有制结构与企业绩效
2017年第6期 韦森:中国理论经济学的现状与问题
2017年第6期 史正富:中国经济学理论要突破西方经济学范式
2017年第5期 韩强:执政党治理的中国方案及其世界意义
2017年第5期 谭好哲: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境遇与挑战
2017年第5期 范丽敏:论“差序格局”社会结构下的“大传统”、“小传统”与“超传统”
2017年第4期 翁有为:从近百年学术演变脉络看中国学术本土化问题
2017年第4期 张海东:关于社会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几点思考
2017年第4期 包心鉴:论发展政治学的“本土化”构建
2017年第3期 田川流:论区域文化建设的本土化意义
2017年第3期 谢永珍:反思与超越: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道路自信与价值诉求
2017年第3期 张文宏:本土化: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的必然路径
2017年第2期 江林昌:书写中国自己的文明史——构建中国特色文史学科理论体系浅议之一
2017年第2期 王光东: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2017年第2期 陈金钊:“西方法学在中国”及中国法学学术转型
2017年第1期 何中华:学术旨归:古今之别与中西之异
2017年第1期 李平:古今呼应,东西对话: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独特意义
2017年第1期 张小劲:加强实证研究,建构概念体系:试论中国政治学术话语的发展策略
2017年第1期 王学典:本土化是大国学术的必然选择
【笔谈:圈子文化与中国传统政治】
2017年第3期 季乃礼:中国式圈子的三种心理属性
2017年第3期 张献忠:圈子文化的根源与危害
2017年第3期 张师伟:组织建构与秩序维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视野下的圈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学新发展】
2017年第3期 汪玉凯:十八大以来民主集中制的再发展
2017年第3期 王彩云: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特征
2017年第1期 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飞跃——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起点、主题主线、价值视野...
2016年第6期 张献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2016年第5期 许耀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民主政治发展
2016年第4期 商志晓:论治国理政思想的科学性与体系化——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坚实基础和坚固支撑
2016年第3期 包心鉴:在优化治国理政中推进政治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新发展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鲁迅研究】
2017年第6期 罗鹏:免疫与社群——解读鲁迅笔下“吃人”的双重含义
2017年第6期 李林荣:为“乔木”和“好花”做“好土”——评林曼叔《鲁迅论稿》《香港鲁迅研究史》
2017年第4期 陈漱渝:鲁迅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2017年第4期 季红真:鲁迅对萧红的影响
2017年第2期 赵歌东:左翼学案:周扬与“两个口号”论争
2017年第1期 张梦阳:鲁迅文学遗产的“精神诗性”与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欠缺
2016年第6期 张钊贻:羽太信子可信乎?——日本当代女权主义者对中岛长文质疑的疑义
2016年第6期 卓光平:“池田鲁迅”:战后日本鲁迅传播的新形象
2016年第5期 中井政喜:鲁迅译卢那卡尔斯基作品札记——关于人道主义
2016年第5期 温庆新:对近三十年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研究的反思
2016年第5期 李雅娟:焕发思想活力的实证研究——读北冈正子《鲁迅 救亡之梦的去向——从恶魔派诗人论到〈狂人.......
2016年第4期 长堀祐造:鲁迅《狂人日记》人物形象来源——从周氏兄弟和梭罗古勃关系谈起
2016年第3期 钱理群:鲁迅的当代意义与超越性价值——在“30后”与“70后”鲁迅研究者对话会上的讲话
2016年第3期 刘春勇:作为方法的鲁迅及学院派研究的未来——鲁迅研究青年论坛会议综述
【中国经济的新路径新战略研究】
2017年第2期 韩民青:中国现代化就是中国新工业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新战略
2016年第6期 韩民青:新工业化为什么能提升我国经济发展
2016年第5期 韩民青:第二产业革命:从工业化到新工业化的转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路径
2016年第4期 韩民青:追赶路上的难题:工业化发展与工业化拐点——关于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思考
2016年第3期 韩民青:中国经济面临的发展趋势、严峻挑战与战略抉择——把205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2018年第2期 山东社会科学院新工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新工业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018年第2期 葛金田:新型城镇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2018年第1期 山东社会科学院新工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想和建议
2018年第1期 山东社会科学院新工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新工业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学术评价】
2017年第1期 孙铁骑:从“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看当代儒学的发展危机
2017年第1期 彭卿:论“大陆新儒家”的理论瓶颈——以“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反思为中心
2016年第6期 鞠曦:“草堂论剑”与“康党”吊诡——“大陆新儒家”反思
2016年第6期 王绪琴:“即用儒学,投机见体”的“大陆新儒家”——由“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所引发
【学术批评】
2019年第5期 彭 卿:论康有为思想在当代儒学复兴视域下的“延续”与悖论——兼论“新康有为思想”思潮
2019年第5期 陈咸源:反哲学的“康党”及其正本清源
2018年第5期 鞠 曦:“康党改制”与“道统背叛”——大陆新儒家反思
2018年第5期 孙铁骑:当代中国政治儒学批判
2018年第4期 徐庆文:康有为新儒学的路径
2018年第4期 范玉秋:文化自信视域中的康有为孔教思想
2018年第4期 刘 星:西学视阈下康有为儒学思想探析
2018年第1期 陈才:古籍整理失误片谈
2018年第1期 杜羽:古籍整理的“伪注释”
2017年第3期 孙铁骑:论康有为的伪儒本质
2017年第3期 鞠曦:“结盟康党”与“贼儒合流”——“大陆新儒家”反思
2017年第2期 王绪琴:“大陆新儒家”与民间儒学的发展——李明辉先生访谈录
2016年第4期 徐庆文:“感觉”式的读书不能代替严谨的学术——评《韩非子还原》
2016年第4期 王树森:“百城赋”与古典文体的百年际遇
【会议综述】
2017年第2期 毕坤:“鲁迅文学遗产的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年第6期 王济远:文化·融合·创新——2016年两岸第六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暨两岸文创本科学术联盟会议综述
【出版文化研究】
2016年第2期 栾伟平:清末小说林社成员考
2016年第2期 肖超: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版本变迁研究
2016年第1期 刘丽霞:《辅仁文苑》研究
2016年第1期 王宏伟:《永生》周刊考略
【名家主持】
2018年第5期 陶飞亚:中国近现代史与基督教
2018年第5期 [日]山口阳一:日本近现代史与基督教
2018年第5期 [韩]徐政敏:亚洲基督教研究的主题
2018年第4期 姚介厚:略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2018年第3期 张耀铭: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进路
【名家论坛】
2019年第4期 张耀铭:人工智能驱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转型